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科普:哪种类型的心力衰竭会要命?日常如何保

来源:饮食保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导语: 心力衰竭不是一种具体的心脏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综合征,随着人们对心力衰竭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心衰的了解也不断深入。 目前认为,心衰是由于任何原因

导语:心力衰竭不是一种具体的心脏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综合征,随着人们对心力衰竭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心衰的了解也不断深入。

目前认为,心衰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血流动力衰竭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射血和(或)充盈功能底下。心肌重构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变化,主要表现为:心肌肌重、心室容量的增加和心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幅度球状)。

心力衰竭是心功能不全的较严重阶段。但并不是所有的心功能不全都表现为心力衰竭。

1.心力衰竭的分类:

前面的文章简单介绍了心力衰竭和心功能不全的关系,下面介绍一下临床上常用的心力衰竭分类方法。

根据心衰主要涉及哪个心室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

根据心衰来得急还是慢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根据射血分数是否减低分为舒张性心衰和

收缩性心衰。

(1)左心衰和右心衰:

心衰主要是以左心系统为主的是左心衰,此时左心室射血能力下降,向主动脉射出的血减少,脑部血流减少出现头晕、头痛、乏力,下肢血流减少走不动路,肾脏血流减少影响肾脏的功能出现尿少,肝脏血流减少出现肝脏功能问题。左心室内血射不出去,导致左心室压力上升,左心房的血受高压影响无法全部流入左心室,血液淤滞在左心房,导致向心房供血的肺静脉血液大量淤积,血液淤积在肺静脉为肺淤血,肺淤血表现为呼吸困难,因此左心衰竭明显的表现就是呼吸困难,而且严重程度不一样。开始时在安静状态下,心脏还能正常运转,但运动时需要心脏增加工作,此时左心室不能耐受,出现血液淤积在肺静脉,导致的呼吸困难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疾病的加重,有些患者在夜里平躺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迫不得已要坐起来才能缓解,此时称为端坐呼吸。

这是由于平躺时下肢血液回流心脏的增多,且迷走神经兴奋加重气管痉挛,心脏负荷重,无法维持了,,这是重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需要住院处理了。还有的就是严重的呼吸困难伴有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是急性心力衰竭了,要马上去医院抢救。

心衰主要以右心系统为主的是右心衰,此时右心室射血能力下降,,右心室内血射不出去,导致右心室压力上升,右心房的血受高压影响无法全部流入右心室,血液淤滞在右心房,导致向右心房供血的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大量淤积,腔静脉血表现为水肿和消化道症状,胃肠道淤血影响了食欲和消化、吸收,下肢静脉淤血表现为水肿,肝脏淤血表现为肝大,严重时胸腔积液、腹水,部分患者有长期右心衰会导致肝硬化称为“心源性肝硬化”。

右心衰时腔静脉系统淤血,此时部分患者可以看到颈静脉充盈甚至怒张,此时压迫肿大的肝脏时,会使颈静脉充盈更明显,临床上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左、右心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左心或者右心出现问题,时间长了,另外一半心脏也会出现问题,如长时间的左心衰肺淤血导致肺动脉压力增高,会出现右心衰荷增加,最终出现右心衰,同样右心衰时间长了,也会牵扯到左心衰,此时就是全心衰了。

(2)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我们常见到的心衰多是慢性心衰,它有一个慢性的疾病渐进过程,一般有代偿性的心脏扩大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最终处于失代偿时,表现为心衰症状,如高血压患者多先有室间隔的增厚,心肌的向心性肥厚,此后才进展到离心性肥厚、心脏扩大,最终心脏射血能力下降,出现以左心衰为主的心力衰竭。

急性心衰多因急性的严重心肌损害或突然让心脏加班工作,使心脏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出现的。如突然的心肌梗死造成二尖断裂,会使心脏发生急性心衰。

又如心脏功能相对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突然升高到200毫米汞柱时,心脏功能处于失代偿了,也会出现急性心衰。一般来说,急性心衰以左心衰多见。急性心衰属于临床中的危急情况,一旦出现,需要住院专科积极治疗。

(3)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在谈收缩性和舒张性心衰之前,先明白一个概念,什么是射血分数?射血分数就是心脏在收缩时能将心室里多少血射出去,正常人心脏收缩能将心室50%~70%的血射出去,也就是说,正常人的射血分数是0.50~0.70。

文章来源:《饮食保健》 网址: http://www.ysbjbjb.cn/zonghexinwen/2021/1106/989.html

上一篇:昌化成校岛石校区举办乡村疫情防控暨秋冬季保
下一篇:初级护师考试考点:巨大胎儿的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投稿 | 饮食保健编辑部| 饮食保健版面费 | 饮食保健论文发表 | 饮食保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饮食保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