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唐人蔬食观探析

来源:饮食保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食物给予了人们基本的生存保障,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糅合了礼制、人生观及价值观。蔬食作为饮食文化中一种独特现象,既是生活状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食物给予了人们基本的生存保障,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糅合了礼制、人生观及价值观。蔬食作为饮食文化中一种独特现象,既是生活状态的映射,也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含义。

从历史渊源来看,蔬食在历史发展中由最初表示清贫的生活模式,逐渐融入了佛教化的含义,后常被人与素食相混淆。然而,蔬食与素食在含义上存在差异,蔬食偏重于对自然生活方式的推崇,素食则侧重戒律的约束。1本文中的蔬食与素食既有重合又有区别,反映了佛教思想对本土饮食文化的影响。

从宗教信仰上看,对蔬食的探讨常常牵涉到佛教与素食,《中国中古的素食观》2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素食与佛、道、儒的关系,但未涉及现实因素对蔬食的影响。从文化含义上看,《宋诗中的蔬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3分析了宋代蔬食所寄托的文人旨趣,而唐代的蔬食观还未见有人探讨,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力剖析蔬食在唐代呈现的文化意象以及本土与外来因素对蔬食的作用力,借此透视唐人精神世界。

一、抒发情感与彰显性情

(一)蔬食以表达哀思

食蔬食这种外化的行为,是孝道的体现,更是对逝去生命哀思的表达。景龙年间陈愻曾因母亲离世“布衣蔬食,志不婚娶”4。《朝野佥载》载“沧州弓高邓廉妻李氏女,嫁未周年而廉卒。李年十八,守志,设灵几,每日三上食临哭,布衣蔬食六七年。”5“蔬食六七年”的生活状态将女子在丈夫去世后的哀痛、坚贞不渝表现的淋漓尽致。

除一般民众外,统治者在面对生命逝去问题时,亦多有“蔬食”行为。“且陛下每决死罪,必三覆五奏,进疏食,停音乐,以人命之重为感动也。”6又“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7在唐代,“决死”之日皇帝下令“进蔬食”,除了表达对生命逝去的哀叹与惋惜,恐怕还包含了树立仁德之心形象,借此达到拉拢民心的政治效果。

(二)蔬食彰显品性

当“蔬食”与文人雅士的生活相关联,更多的是彰显其安贫乐道、清俭生活的人生志趣。蔬食方式亦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君箕坐卒岁,蔬食清居……人皆拘滞好荣事,君独清闲讨真秘,茹哀风树禄不遂,蔬食洛京守淳粹”8墓志的撰文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墓志主人生活态度的赞赏。

“吾生好清净,蔬食去情尘。”9在诗人笔下“蔬食”成为“去情尘”媒介,借此表达其超凡脱俗的情操。“蔬食遵道侣”10表现的是诗人的洒脱,“葛巾方濯足,蔬食但垂帷”11是安于清贫的恬淡。白居易更是在诗文中多次借用“蔬食”表达其不慕名利、闲适自得的情怀。“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12又有“朝饥有蔬食,夜寒有布裘。幸免冻与馁,此外复何求。”13“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14

在唐代,官宦的蔬食行为被认为与为官廉洁奉公的政治品德相关。窦建德在打胜仗后,将所得财物悉数分给部下,自己的生活却是“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15鹰扬大将军裴玢“蔬食敝衣,居处才避风雨,而廪库饶实,三军百姓安业,近代将帅无比焉”16,将官员自身清贫生活与其管理地区百姓的富足相对比,官员蔬食的行为凸显了其无私的品性。唐左千牛卫长史高承金墓志中记载其“清□以齐其心,蔬食以乐其道,故降年有永,德音无瑕。”17生活上的蔬食,表现出官员的不谋私利、一心为公。

蔬食所代表的平淡清简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女子在寡居期间坚贞的象征。李氏十七岁守寡“廉死,常布衣蔬食。”18中和年间董氏“蔬食斋心,经戒是伴。”19咸通年间侯氏“夫人守节贞和……甘饴蔬食,长斋十载”20。

总之,蔬食在丧葬文化中寄寓了人们的对逝去之人的追思,同时又彰显了文人的淡泊名利、官员的廉简、寡居女子的坚贞。

二、蔬食观是现实与信仰的综合作用结果

唐人“蔬食”隐含着多样化的意涵,其形成原因既有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又有精神信仰的驱动,是历史性、社会现实性、宗教性、政治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传统观念与现实需求

唐代蔬食观是基于传统蔬食观的进一步发展。汉代王吉“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21晋代王彬“虽居显贵,常布衣蔬食”22官员在任不蓄私财、一心为民的形象得到了诠释。隋朝王颁在守丧期满后依旧“常布衣蔬食,藉藁而卧”23孝心感动周明帝,得到嘉奖与提拔。

文章来源:《饮食保健》 网址: http://www.ysbjbjb.cn/qikandaodu/2021/0708/901.html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也可放心吃面食
下一篇:对食物回收养老援助模式的需求探索基于南京市

饮食保健投稿 | 饮食保健编辑部| 饮食保健版面费 | 饮食保健论文发表 | 饮食保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饮食保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