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饮食保健 空腹不可饮用的四最常见饮品(2)

来源:饮食保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而且,果、蔬汁在加工过程中损失了很多人体必需的膳食纤维,而膳食纤维对保持消化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疾

  而且,果、蔬汁在加工过程中损失了很多人体必需的膳食纤维,而膳食纤维对保持消化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也可以稀释和加速胃肠道内致癌物和有毒物质的排出。

  【含乳饮料】

  按国家标准规定,每100毫升纯牛奶中,蛋白质不得低于2.9克、调味乳不得低于2.3克,以保证其营养价值。要求含乳饮料中蛋白质不低于1.0克/毫升、乳酸饮料或乳酸菌饮料中不低于0.7克/100毫升。

  相比较,含乳饮料中蛋白质含量仅为牛奶的1/3左右,而乳脂肪、维生素等其他营养成分也与牛奶有很大差距。因此,含乳饮料的营养价值远低于牛奶;但因其口感好而很受孩子的喜爱,家长若长期将含乳饮料当成奶给孩子喝,必将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茶饮料】

  这是茶叶经水浸泡后,通过多种工艺制成的茶汤或在茶汤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剂、食用香精、果汁或植(谷)物抽提液等调制加工而成的饮品。

  饮茶可降低人体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和免疫力等。但茶饮料成分不等同于茶,所以不能完全体现茶的这些功能,也不能完全替代茶。

  【碳酸饮料】

  在大热天喝一瓶碳酸饮料既可解渴,又能通过二氧化碳的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而起到降温作用,广受儿童、青少年的喜爱。

  但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对胃有刺激作用,大量饮用可引起腹胀和胃肠功能紊乱。饮料中含有的柠檬酸会腐蚀牙齿,碳酸会影响钙的吸收,威胁骨骼健康。常喝碳酸饮料者骨折的危险和牙损率明显增加,而且,含糖的碳酸饮料还容易引起肥胖。儿童期和青春期是骨骼发育的重要时期,要避免过量饮用。

  综合点评

  以上各类饮料都有各自特点,适合不同人群,但任一饮料都不能替代饮水。水是生命之源,每人每天应补充1500毫升到3000毫升,但现状是绝大多数人饮水量不够,长期缺水会让尿液浓缩、体内代谢废物不能随尿排出。因此,当人感觉口渴时,就是体内缺水的信号,必须及时喝水,补充水分。好在现在饮用水也被加工成了各种水饮料,方便随时饮用。

  饮食与健康 究竟怎么喝饮料才正确

  超市里各式各样的饮料真能让人挑得眼花缭乱。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饮料的时候,大都根据口味喜好。专家指出要根据自己体质来选择,才能喝得健康。

  要分时间

  对于运动饮料而言,饮用时间很重要。一般不主张在运动中饮用含二氧化碳的运动饮料。运动前2小时饮用400-600毫升含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也可在运动前15-20分钟补液400-700毫升,每次100-200毫升,分2-4次饮用。但要避免在运动前20-60分钟之间补充含糖饮料,以防止由于胰岛素反应引起的运动时低血糖。运动饮料主要是针对运动员或是经常参加健身的人群,普通人如果每天的运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就没有必要喝这种饮料。

  如果是普通饮料,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在饱餐后喝饮料,应选择在两餐之间或饭前20-30分钟饮用。

  要分体质

  大家在选择饮料时还要根据自己的个体需要来选择。比如,苹果汁就特别适合学生食用。苹果中所含的锌,可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而教师、播音员等常受到咽干、咽痒等困扰,对这部分人群来说,绿茶、梨汁就不错。常感冒的人群可以引用柑橘、草莓、猕猴桃汁,里面大量的维生素C可以增强免疫力;经常喝点木瓜汁和胡萝卜汁可以补充维生素A,而整日与电脑为伴的朋友,视网膜感光所依靠的关键物质维生素A会被大量消耗掉。

  胡萝卜汁可以常备左右。

  另外,从健康角度来说,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不要盲目喝运动饮料。因为,其中的各种电解质会加重血液、血管、肾脏的负担,引起心脏负荷加大、血压升高,造成血管硬化、中风等,肾功能不好的人不要喝。

  要分寒热

  饮料本有温凉之分,性味平和的饮料在饮用时没有太多的禁忌;而被舌苔黄、口干、口渴、便秘、咽喉疼痛等“上火”症状困扰的朋友,最好少饮热性或温性的饮料。对于那些平素常表现为怕冷、怕风、多汗、小便清冷的虚寒体质者则不宜过多饮用凉性或寒性的饮料。此外,女性生理期、产妇、风寒感冒者、老年人和婴幼儿均不宜饮用凉性或寒性的饮料。

文章来源:《饮食保健》 网址: http://www.ysbjbjb.cn/zonghexinwen/2021/0415/778.html

上一篇:帮男人造好精子的保健秘笈
下一篇:饮食保健 日常喝牛奶谨记八大忌

饮食保健投稿 | 饮食保健编辑部| 饮食保健版面费 | 饮食保健论文发表 | 饮食保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饮食保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