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玉米护肾健脾 这样吃保健功效翻倍 你知道么

来源:饮食保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据史料记载,明正德皇帝有一次外出游玩时,由于玩的时间过长、饥肠辘辘,进了一户农家讨食吃。农夫给他端来一碗玉米饭,他吃得十分香甜。饭后他问农夫此饭为何米所做,农夫说

据史料记载,明正德皇帝有一次外出游玩时,由于玩的时间过长、饥肠辘辘,进了一户农家讨食吃。农夫给他端来一碗玉米饭,他吃得十分香甜。饭后他问农夫此饭为何米所做,农夫说这是“珍珠米”。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仓皇出走去西安,到了山西晋北境内,由于所带食品殆尽,饿得肚子咕咕作响。此时侍臣急忙从百姓家里讨来二个窝窝头,慈禧吃得甚香,觉得比猴头燕窝还强。吃完他问侍臣是何物?侍臣慌忙禀告:“珍珠米窝窝头。”这珍珠米窝窝头究竟是什么玩意呢?其实也就是玉米做的窝窝头。

在美国白宫,新主人不知道换了多少位了,但是白宫的食谱没有变。最晚从尼克松开始,美国总统的每周食谱都有两顿玉米粥。曾在电视上看到,南美一个印第安部落,人人擅长跑,秘诀就是途中不停地喝玉米粥。

在国际会议上,从来不提大米、白面,也不提洋快餐。谷类里第一提的是老玉米,说它是“黄金作物”。美国医学会作过普查,发现印第安人极少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就是吃老玉米吃的。后来,研究发现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固醇、维生素E,可以避免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从此以后,美国人就改吃玉米了。美洲、非洲、欧洲、日本、中国的香港、广州,早上都吃玉米羹了。

玉米的保健功效

我们一般只把玉米当成主食来食用,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它还是有一定的保健效果的。中医认为玉米性平味甘,入肝、肾、膀胱经,有利尿消肿、健脾渗湿、平肝利胆的功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开胃的功效。此外,玉米还有降血压、降血糖的功效。

一、高血压及高血糖患者

玉米最早是产于南美洲的,当地的印第安人一直都在喝玉米粥,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没有出现过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以在“富贵病”高发的今天,多吃点玉米可以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二、水肿或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

不仅玉米的保健功效很好,玉米须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玉米须又叫棒子毛、玉蜀黍须。它是玉米的花柱及柱头,最早将玉米须列为药材的是《滇南本草》。采集玉米须时,一般要等到秋后,玉米都成熟了,然后再把已经干燥的玉米须从上面择下来。不要去采新鲜的,否则玉米就都不长粒了。玉米须的利水的功效特别好,像水肿、小便不利、乳汁不通,用玉米须都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它也能降糖、降压。玉米须怎么用呢?一般泡水喝就可以了,取玉米须50克,先用清水冲洗两遍,然后放入杯中,冲入沸水,再盖上盖儿闷上几分钟,当茶饮就行了。如果想效果好的话,最好用水煎,煎取浓汁,然后分成早晚两次喝下去。注意药液凉了的话要热一下,不要喝凉的。平时有高血糖、高血压,或是小便不利、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的人,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三、胃口不好、消化能力降低的人

《本草纲目》认为其“调中开胃”,《本草推陈》则称其为“健胃剂”,并认为煎服有利尿之功。所以胃口不好的人,比如老年人、儿童、久病在床的人,平时多喝点玉米面粥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大碴粥相对来说较难消化,就不要喝了。还有新鲜的玉米,由于没有经过粉磨等深度加工,也不能多吃。

由于玉米是一种食物,因此所有人都可以吃。最常见的吃法就是将玉米磨成面后煮粥。东北还有豪放的大楂粥。楂子粥与玉米面粥相比,粒要粗些,一般会和芸豆同煮。煮粥时,为了使粥能熟烂,通常会把棒碴和芸豆泡上半天,等到碴子膨胀、变软后倒入锅中大火煮。开锅后还不算完,还得放些面碱,改用小火熬一会儿,等玉米碴子开了花,一锅香喷喷的粥就熬好了。不过与玉米面粥相比,玉米碴子不容易消化,所以消化不好的人还是喝玉米面粥好。

与白面比起来,玉米比较糙,所以可以同大米、小豆、小麦粉或是大豆粉混合起来,蒸发糕,会是做成窝头、点心等。此外玉米还可用来做菜。将新鲜的玉米粒剥下,与虾仁、黄瓜丁一起炒着吃,也别有一翻风味。北京的栗子窝头、枣窝头就很受欢迎。或者干脆将玉米煮着吃,味道也很不错。

发霉玉米吃不得

玉米作为一种饮食,几乎人人都能吃。但是发霉的玉米就不要吃了,因为发了霉的玉米含有致癌物,不能再进食。所以农村在保存玉米时往往会将它们挂起来通风,这样玉米就不会发霉了。

文章来源:《饮食保健》 网址: http://www.ysbjbjb.cn/zonghexinwen/2020/0820/457.html

上一篇:胃病反复发作?科学有效的养胃运动!
下一篇:河津市妇幼保健院庆祝第三个医师节系列活动

饮食保健投稿 | 饮食保健编辑部| 饮食保健版面费 | 饮食保健论文发表 | 饮食保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饮食保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