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土家族民俗饮食旅游营销探究以重庆市酉阳县为

来源:饮食保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引言 旅游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时代旅游逐渐达到高潮,

1 引言

旅游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时代旅游逐渐达到高潮,许多景区摒弃之前的“破坏型”旅游,以文化作为旅游的核心。而我国又拥有着56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独特丰富,所以发展民族民俗饮食旅游资源成为旅游业的重点。这不仅展现了中国民族旅游的特点,宣传保护了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还符合当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重庆市酉阳县是中国土家摆手舞申遗地、是中国土家文化发样地和原生态旅游胜地,风景美丽、民风淳朴。在此背景下,以酉阳土家族民俗饮食旅游资源的营销策划为例,研究酉阳县土家族以民族文化、民俗餐饮、少数民族风情等为基础的民俗饮食旅游方式,探寻其资源的环境,提出一定的营销策略。

2 酉阳土家族的旅游发展现状

2.1 优越的自然资源

酉阳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35℃,最低温度仅零下 5℃,全年平均温度15℃,冬暖夏凉。并且酉阳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植物资源丰富,被授予“中国绿色名县”和“市级森林城市”的称号,拥有着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如酉水河是酉阳的母亲河,发源于湖北的宜恩县,被称为“渝东南小桂林”。酉阳桃花源被评为AAAAA级旅游景区,众多专家都认为这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原型,享有“世外桃源”的美称,吸引无数中外游客来观赏。酉阳有着强力自然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

2.2 淳朴的民族风情

酉阳土家族历史悠长,有两千多年的建县史和六百多年土司文化传承。流淌着土家文化精魄——面具阳戏、土家摆手舞、哭嫁、木叶吹奏等。充满民族风情的酉阳土家族人还在2010年的10万人同跳摆手舞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土家摆手舞、酉阳民歌古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酉阳民风淳朴,在拥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感受土家族的民俗风情文化,品尝土家族的独特美食。于是酉阳政府与人民为了让游客感受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基本每年都会举办中国酉阳桃花源美食节和武陵山区旅游产品展销会,聚集酉阳各乡镇的特产:油茶汤、绿豆粉、汽汽糕、熏腊肉等。

2.3 交通优势

酉阳是重庆、湖北、湖南和贵州四省市的九县结部,在三峡、风凰古城和梵净山三大景区的中线上。同时还坐拥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和319国道,距离重庆市黔江区舟白机场仅仅60千米,目前渝湘高铁也将在酉阳县城西侧约6千米设站,交通便利。酉阳不仅是渝东南旅游环线的重要地,还连通着各省际的黄金旅游线,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

2.4 政策支持

酉阳县人民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兴县”战略的指导下,积极对县域的旅游发展坚持五大特色旅游优势,在“三城同创”和“两区”创建的条件下,以酉阳土家族摆手舞申遗为突破口,打造了专属于酉阳的旅游品牌,推进品牌效应,让游客尽赏酉阳的自然风光。并且打造出一系列集观光旅游、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极具特色的旅游市场。

3 酉阳土家族旅游存在的不足

3.1 体制机制不足

我国边缘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部分地区缺乏长远发展的意识。酉阳土家旅游业发展在体制机制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多重领导现象在管理上较为严重,导致在制订旅游业发展目标时易混乱。所以一系列的体制机制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酉阳民俗饮食旅游业的发展。

3.2 缺乏民俗饮食旅游开发的意识

饮食文化一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民俗文化更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丰富文化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出路。酉阳目前虽大力积极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却忽略了土家族民俗饮食文化在整个旅游业结构中的巨大作用,缺乏对酉阳土家族民俗饮食旅游资源的研究。

3.3 忽略其他地域的竞争

酉阳有着自己独特丰富的旅游环境和资源,如自然山水风光、浓郁的土家族风土人情,以此来吸引游客。但在酉阳周边的县域也有不少土家族的生活踪迹,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武隆的仙女山、天坑地缝,恩施的女儿城等。因此酉阳土家族民俗饮食旅游的开发和营销,必然会引起其他地区土家族的竞争。

文章来源:《饮食保健》 网址: http://www.ysbjbjb.cn/qikandaodu/2021/0319/725.html

上一篇:玉盘珍羞直万钱关于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研究
下一篇:霍译红楼梦饮食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饮食保健投稿 | 饮食保健编辑部| 饮食保健版面费 | 饮食保健论文发表 | 饮食保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饮食保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